近视是很令人苦恼的问题,高度近视还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这篇科普文章吧。
随着近视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近视人口的急剧增长,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由于用眼习惯、基因的不同,近视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年龄段间不尽相同。
屈光不正是眼睛的焦距和轴向长度不匹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眼轴也在逐渐延长,眼轴延长过程中,生理性远视朝着正视甚至近视的方向发展。
正视化过程中,远视离焦导致眼轴增长,延长的眼轴反过来促使近视漂移,以及近视离焦使眼轴延长速度减慢。当眼球屈光力和眼轴长度相匹配时,则产生正视;当各屈光要素之间不匹配时,则产生非正视。
随着电子终端的使用增加及不良用眼卫生习惯,近视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外有学者猜测,30年后,全球二分之一人口可能会近视,十分之一人口高度近视。
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近视发病率不尽相同,总体来看,近视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呈现逐年增长及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的是高三年级学生,他们的高度近视率达到了21.9%,意味着五个近视的高三学生中就有一个高度近视。
儿童和青少年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就是近视,他不是简单的屈光不正,而是一种威胁视力的疾病,且可能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并发症,如近视性青光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由此带来的眼底损伤甚至致盲隐患不容忽视。
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治疗近视及其并发症。总体上看,近视患病率在我国呈现不断上升且不断低龄化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由此带来的眼底病理改变甚至致盲风险令人担忧。因此,本文就高度近视的并发症进行综述。
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病理性眼压升高,Brian研究发现,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平均眼压明显高于正视眼,且近视眼的青光眼诊断率远高于正视眼。
既往大量调查研究显示,相对于正视眼,近视患者的青光眼发病更高。此外,高度近视眼易患青光眼的危险因素还有视盘倾斜和旋转,通过对890名高度近视患者的研究发现,β区周围萎缩、视盘旋转、视盘倾斜的比例分别为92.8%、48.3%、81.2%。且近视程度越高,视盘倾斜程度越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高度近视患者的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视力者,且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降低。高度近视患者的筛板倾斜也是其易患青光眼的原因之一。
高度近视因眼压高、眼轴长、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等原因,成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独立影响因素。高度近视与青光眼关系紧密,临床工作中对高度近视的青光眼前期加以重视和监测,疾病早期进行干预,避免延误诊治。
在高度近视中,眼轴长、年龄大、屈光度数高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脉络膜视网膜变薄。高度近视的首发眼底表现为豹纹状改变,是由于脉络膜萎缩变薄,脉络膜血管透见所致,是近视眼的共同特征,是视网膜脉络膜改变的重要临床指标,而弥漫型脉络膜萎缩是最常见的眼底病变。
与正常眼相比,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均降低。脉络膜灌注减少,出现营养和循环障碍,眼底可呈现出一系列的改变。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形成空隙,称为视网膜劈裂,可为一个或多个,也可发生在不同层间。黄斑中心凹处发生劈裂称为近视性中心凹劈裂,也称黄斑劈裂,对视力损害极大,甚至导致高度近视眼视力丧失。
视网膜劈裂用来描述高度近视和后巩膜葡萄肿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分裂。研究发现,高度近视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常见特征是视网膜劈裂。
随着年龄增长及屈光度增加,近视眼眼轴逐渐延长,导致了玻璃体牵拉力的异常发展和随后的异常玻璃体后脱离,加上巩膜的不断扩张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使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分裂和视网膜光感受器脱离。
视网膜劈裂进展缓慢,且研究表明,除如前所述的0类(无近视视网膜退行性变)未见视网膜劈裂,其余各期均可见到,以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合并劈裂最多,劈裂分型与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因此高度近视患者建议定期行眼底照相、OCT检查随访。
另一种威胁视力的高度近视并发症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眼CN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高度近视没有CNV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有CNV者高,且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脉络膜毛细血管丰富,血容量大,血管口径粗,管壁薄,保证视网膜的营养和代谢废物的集散。
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长、眼压高、脉络膜萎缩等原因,导致脉络膜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的环境,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脉络膜毛细血管壁-Bruch膜-色素上皮层的损伤修复形成漆样裂纹,脉络膜的新生血管由此长入视网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因子,在近视性CNV中具有潜在的作用。在手术摘除的CNV膜中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发现其含量上调。
通过检测房水中的VEGF浓度发现,高度近视眼中有近视性CNV患者的VEGF浓度显著高于无近视性CNV患者,VEGF浓度与近视性CNV的存在呈显著正相关。
当发生CNV时,可行抗VEGF治疗消退新生血管,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减轻CNV渗漏,效果显著。长期渐进性且稳定的视力下降可能是近视性CNV的一个特征,防止近视性CNV的进展以维持长期稳定的视力是至关重要的。
高度近视及病理性近视的标志之一是后巩膜葡萄肿,它是眼底后极部的局限性凸起。组织学特征是从葡萄肿边缘开始相对突然的巩膜变薄,明显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和明显的脉络膜变薄,在葡萄肿边缘最为明显。
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是威胁视力重要原因,其中以I型和II型葡萄肿是最常见的类型。从大量高度近视眼睛的纵向观察中发现,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近视性黄斑病变进展更快,发病率也更高,后巩膜葡萄肿是近视性黄斑病变发生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后巩膜葡萄肿还可能会导致巩膜局部变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萎缩等一系列眼底病变。视网膜发生劈裂的重要因素是后巩膜葡萄肿,参与研究的60只眼中,几乎所有视网膜劈裂患者合并有后巩膜葡萄肿。
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可能会对中央凹及视神经等视觉相关重要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局部张力增高增加了黄斑区域的机械张力,从而促使了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形成,抑制葡萄肿的发展有望成为防止近视性黄斑病变进展的重要手段。
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是外部的色素上皮和内部的神经纤维层分离,RD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特征:(1)玻璃液化;(2)持续性或切线性的使视网膜破裂的牵引力;(3)视网膜破裂,液化的玻璃体进入视网膜下间隙。
研究显示,眼轴<24mm时,眼轴每增加1mm,眼球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分别增加0.44mm和0.51mm;眼轴>24mm时,眼轴每增加1mm,眼球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分别增加0.19mm和0.21mm;这表明眼球的增长主要发生在轴径上。
视网膜的伸展与巩膜的延长程度不匹配时,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分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度近视的眼轴异常延长等,均是RD的危险因素。
黄斑中心凹脱离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进行性视力下降,视力相对较好,可能是由于发生视网膜浅层脱离的眼,脉络膜毛细血管能够向光感受器输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光感受器仍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双侧视网膜脱离比较罕见,但是在高度近视的情况下发生率增加,主要见于年轻人。近视是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发现RD时及时治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成年人的治疗效果优于儿童。
因此使用OCT定期检查眼睛,有助于更好地诊断浅层视网膜脱离的眼睛,并对随后的进行性视力下降和黄斑裂孔的形成采取预防性治疗。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可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导致患者低视力及潜在的致盲风险,近视防治刻不容缓,道阻且长。
把低年龄段学生和近视高发地区作为防控重点,建议学校各家长各司其职,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有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课业负担不可过重等,有条件的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
加强校园视力筛查力度,建立学生屈光档案,定期监测学生视力及近视的发展。发现近视时及时矫正,发现近视并发症时早期控制,避免低视力及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进一步进展。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近视防控力度的加强,相信我国近视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能减缓。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看完后是否感到心惊,原来高度近视有这么多危险的并发症,赶快从现在开始,保护你的双眼吧。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晋医广【2023】08-30-01415号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