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Consensus
文章来源: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等. 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3, 25(6): 401-407.
文章作者: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屈光问题及防控学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学分会
DOI:10.3760/cma.j.cn115909-20230509-00147.
关键词:
高度近视;近视防控;近视黄斑病变分级;临床干预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项目(2020YFC2008200);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C03031、2021C03102、2020C03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0A20364)
注册号:
国际实践指南注册认证(PREPARE-2023CN326)
G
理。
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等均显示高度近视有显著的遗传倾向性,并已鉴定出部分与高度近视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或易感位点[8]。OMIM数据库(版本:2023.1.7)收录了9个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致病基因[9],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基因SCO2、ZNF644、CCDC111、SLC39A5、CPSF1、P4HA2,常染色体隐性基因LOXL3、LRPAP1,以及X染色体基因ARR3,上述单基因变异能够直接引发高度近视。绝大多数高度近视的发生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共
将增加1.4倍[14]。
3 高度近视的诊断
3.2 辅助检查
3.2.1 常规检查
3.2.1.1 屈光度 通过客观验光和(或)主觉验光,必要时使用睫状肌麻痹验光,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高度近视的诊断标准为SE≤-6.00 D。
3.2.1.2 眼压 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由于高度近视患者易伴发青光眼,需要定期监测眼压。
3.2.1.3 眼轴及角膜曲率 目前眼轴及角膜曲率的常用测量工具是IOLMaster、Lenstar等。无以上设备时眼轴可采用A超测量,角膜曲率可用电脑验光仪或角膜地形图等测量。
3.2.1.4 眼底照相 高度近视患者需要眼底照相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视盘、黄斑或周边视网膜结构异常。一般眼底照相设备可检测到眼底的范围是30°~45°左右,有条件可增加广角眼底照相,成像范围提升至200°,便于早期快速发现周边眼底病变。
3.2.1.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 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结构,观察是否存在玻璃体的后脱离、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血流OCT可以监测脉络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
3.2.2 特殊检查
3.2.2.1 视野 病理性高度近视会出现相应视野改变。常见的视野改变包括生理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散在暗点、与生理盲点颞侧相连的弧形暗点等。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可出现大片视野缺损。
3.2.2.2 视觉电生理 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电图(ERG)可表现为a波、b波的振幅下降和峰时延迟;视觉诱发电位(VEP)可表现为振幅降低和潜伏期的延长;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可表现为Arden比降低,光峰电位和暗谷电位绝对值降低,平均波幅较正常人低[15-16]。病理性高度近视以上改变将更加明显。
3.2.2.3 眼底血管造影 当高度怀疑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可考虑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可全面评估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变化,清晰显影CNV、漆裂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病变。
3.2.2.4 3D磁共振成像 (3D-MRI)或B超当需要判定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和分级时可行3D-MRI或B超检查,3D-MRI可实现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结构的完整成像。
3.2.2.5 遗传筛查 对于早期出现眼轴长度和SE 快速增长或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的近视儿童,应增加高度近视遗传易感筛查,开展高度近视遗传多基因风险评估(Polygenic risk score,PRS)[17-18],监测遗传风险,辅助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早筛早诊和临床上的防控干预[19]。
此外,马凡综合征、Marchesani综合征、Bardet-Biedl综合征、眼皮肤白化病等超过100种单基因综合征型遗传病常伴发高度近视表型,建议临床诊断中开展基因筛查、区别诊断[20]。
4 高度近视的预防与管理
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应早期开展基因遗传筛查,实现高度近视预防关口前移、临床早筛早诊,降低高度近视发病率。高度近视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针对近视前期、低度近视期、中度近视期和高度近视期(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各阶段特征,采取及时、适宜的防控干预手段,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加强高度近视管理,及时处理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理性高度近视发生率、减少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症引起的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是高度近视防控与管理的重点。
4.1.2 防控管理重点 延缓近视发生。
4.1.2.1 科普引导 加强低龄儿童、家长及学校的近视防控科普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4.1.2.2 行为指导 提倡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鼓励每天户外活动2 h以上;加强读写姿态管理,严格限制高负荷近距离学习;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改善用眼环境,合理调整室内照明和桌椅高度。
4.1.2.3 建档管理 提倡儿童青少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建立屈光档案,完成每年2次眼健康检查。对于部分低龄或近视风险较高的儿童可缩短检查周期,每隔3个月进行1次眼健康检查。部分
告知病理性高度近视常见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嘱咐患者防止或减少眼部碰撞,减少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遇到眼前有黑影、出现闪光感或视力下降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脱离等问题。
4.3.2.2 专科管理 定期检查视力状态(建议每6个月检查1次),矫正不足时应及时调整配镜处方。除3.2.1中的常规检查外,必要时可增加视觉电生理、视野、血管造影及3D-MRI或B超等检查[21]。严密监测眼轴或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及视功能的影响,及时评估临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3.2.3 遗传筛查 必要时应开展基因遗传检测,区别诊断高度近视与遗传眼病,评估遗传眼病发病风险,防止延误其他眼病最佳治疗时期。
4.3.2.4 临床干预 以屈光矫正为主要目标,具体参照4.2.2矫正方案,可采用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为减少高度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引起的物像缩小,可考虑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对于18岁以上屈光稳定且有摘镜意愿的患者,可选择屈光手术,如角膜屈光手术或眼内屈光手术,但术前应前往规范的医疗机构做详细检查,遵医嘱制定手术方案。对于屈光手术矫正后的高度近视患者,仍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注意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的防范和治疗。对于眼底病变明显呈现出进展性,尤其存在明显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等,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治疗等处理。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